央行、生态环境部重磅会议 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到2027年
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联合举办推进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专题活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并讲话。
朱鹤新表示,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绿色重点行业的分析研究,积极探索创新、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主动对接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项目清单,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融智服务。各部门、各单位要共同提升绿色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在推动绿色金融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注重绿色金融对环境效益改善、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实效。
据介绍,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存量规模超过35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已经3.9万亿元。
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到2027年
近年来,不断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绿色金融服务质效的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4年10月,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强调供需两端共同发力,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多项重点举措。
《意见》首先明确了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四大重点领域。一是支持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二是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三是支持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四是支持生态保护修复。
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表示,这四个重点领域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效益,围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能够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另一方面兼具商业可持续性,四大重点领域资金需求量巨大,通过金融支持环保和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改造和工艺流程优化等,能够获得较好的市场收益。
朱鹤新指出,当前我国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要持续健全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支持目录和统计制度,明确绿色金融的重点方向。加快完善环境权益登记、担保、评估等配套政策,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政策框架已经基本搭建,下一步的重点是抓好政策落实。
在激励约束方面,彭立峰透露,人民银行将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到2027年,有序推进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围试点,及时评估试点效果,合理确定支持范围并推广到全国。健全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对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表现开展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切实提升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的金融服务质效。
加强政策协同
建立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加强产业部门、金融部门、市场主体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
赵英民指出,要加强部门协同力度,健全项目推介机制,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强化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努力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我们密切跟踪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制度和市场动态,持续做好对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助力实现经济活动的低碳转型。”中国银行副行长张小东表示,目前中国银行境内绿色贷款已突破4万亿元,绿色贷款占比超过20%。今年以来,中国银行净新增投放的贷款中约50%投向了绿色产业。
张小东称,希望相关主管部门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金融机构准入、生态环保项目库的投融资信息共享、重点行业排放主体的碳足迹数据库共享等方面加强指导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要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耗,还要推动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峰表示,碳足迹管理是推动重要资源有效回收和加大再生资源利用程度的有效手段。目前资源循环可能还存在碳足迹因子数据缺失,碳减排难核算等问题,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抓紧探索完善资源循环领域的碳减排管理体系,将再生资源减排效果纳入产品碳足迹认证和碳排放核算体系。
文峰强调,资源循环行业将不断产生新模式、新形态、新技术,也将加快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也必将成为继新能源之后的又一重大绿色金融的应用场景。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