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于“六个推进” 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

□ 前沿聚焦

□ 杜焕芳 袁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深刻认识到法治人才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为进一步推进法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引。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体现了法学学科的特性,反映了法学教育的规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应有之义。法学法律界应从“六个推进”入手,来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不断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人才支撑。

着力于“六个推进” 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

一是推进完善法学教育管理体制。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首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法学教育管理体制的鲜明特色。党的全面领导体现为党中央对法学教育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宏观指导。其次,加强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法学教育工作的指导,两个部门能够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在法学教育监管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再次,法治实务工作部门要加大对法学院校支持力度,积极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最后,充分发挥法学专家的咨询建议作用。发挥好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司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委员会作用,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委员比例,优化人员组成,提高法学教育指导管理水平。同时,还应发挥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在法学教育指导上的重要作用。

二是推进法学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应抓住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首先,优化法学学科体系,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当务之急应当与时俱进推进法学基础学科转型升级,立足中国法治实践发展法学新兴学科,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推进法学交叉学科建设,坚持胸怀天下推进涉外法学学科建设,加快建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学学科体系。其次,完善法学课程体系。法学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决定法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建立以培养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实战技艺为目的,以传授法律实务知识和经验为主要教学内容,体验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法学院校开设法律诊所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公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通过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培养法律思维;通过开设法律检索、法律写作课程,提升学生从事法律实务的基本能力。最后,完善法学教材体系。法学教材是法学教学的最权威文本,直接决定法学实践教学的专业规格。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重点抓好《法律诊所》《法律检索》《法律写作》《模拟法庭》《模拟仲裁》《模拟调解》《模拟谈判》等特色法学实践教材体系,提高法科学生面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挑战的能力,用数字化赋能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

着力于“六个推进” 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

三是推进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两大环节,共同承担着培养学生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功能。为更好发挥法学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必须实现法学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推进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即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法治人才培养环节、流程上的关系从传统的先后关系提升为同步关系,实践教学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性质从学生检验理论知识的手段提升为法治人才培养的抓手,实践教学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从培养的末端环节提升为贯穿培养的全过程。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的科学内涵,用塑造法治实践能力的理念育人,用源于法治实践的知识体系育人,特别是法治建设所形成的经验育人,用投身法治实践的方法育人,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育人。

四是推进健全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协同育人机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即“双千计划”。首先,在中央政法委统筹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法委负责落实法学院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之间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现并解决阻碍协同育人机制的各种因素。其次,总结“双千计划”的工作经验,在符合党政领导干部兼职等有关政策规定基础上,推出“双千计划2.0”,继续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法治工作部门要选派理论水平较高的专家到高校任教,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编写、专业教学,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实践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带进课堂教学中。最后,建立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人员和法治工作部门之间的人员交流机制,实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把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更好结合起来。

五是推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有效衔接。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必须注重思想道德素养培育,结合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健全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教育机制,培育学生崇尚法治、捍卫公正、恪守良知的职业品格。适应多层次多领域法治人才需求,扶持发展法律职业教育,夯实法学本科教育,提升法学研究生教育。完善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法律专业学位基本要求,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更新职业教育法律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在法治工作部门支持下,建立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衔接机制,研究探索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开展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培养质量认证试点工作,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政治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法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法学根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进一步搭建队伍交流平台、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保障平台,保障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要科学运用法教义学、法解释学用于实践教学,不断拓展社科法学,巩固政法传统,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法治实践培养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法治人才。

六是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要更好服务对外工作大局,应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提高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涉外法治实践培养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涉外法治人才。完善涉外法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支持能够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高等学校按程序设置国际法学相关一级学科或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支持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学校按程序自主设置国际法学相关二级学科。其次,法学院校根据自身优势与特色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探索国际组织法治人才和粤港澳大湾区法治人才培养。优化涉外法治课程设置,加强涉外法治专门教材体系建设,提高国际法、比较法、涉外法、国别法、国际关系等课程比例。建好用好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强化国际模拟法庭、模拟仲裁赛事课程化建设,不断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国际组织合作交流。最后,加强涉外法治师资队伍建设。法学院校既要通过本土化路径培育国际化师资,又要通过国际化师资打造共享平台,同时建好用好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通过进一步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保障平台,促进涉外法治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杜焕芳,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袁钢,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刘一鸣

本文章为原创、翻译或编译,转载请注明来自陕西瑞畅福源建筑材料有限公司